标王 热搜: 对讲机  一次性  酒店用品  用品  酒店  杭州  2014  空调  家装  智能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企业要闻 » 正文

一场被安排的意外:简评携程去哪儿合并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4-04-22  来源:环球旅讯  浏览次数:404
核心提示:携程与去哪儿,曾经的生死冤家现在也要在一起了。这得看多少天的新闻联播才能把毁掉的三观重新建立起来。从波云诡谲、一头雾水,

携程与去哪儿,曾经的“生死冤家”现在也要“在一起”了。这得看多少天的新闻联播才能把毁掉的“三观”重新建立起来。

从波云诡谲、一头雾水,到传言瓜熟蒂落,下面笔者就试着理顺一下这“一场事先张扬的意外”。

 

 

故事在城外 浓雾散不开:看背后的百度

携程与去哪儿的合并,从一开始就有资本之手在背后主导。尽管媒体上各种爆料、预测,但大家都有一个默契,不去触动背后资本的账本。笔者分析认为,从业务模式和公司目前状态来看,携程丝毫没有合并的急迫性。而去哪儿自从进入在线旅游行业,就面临携程这座“大山”,如果能够打败携程,对于管理层来说可能比市值达到多少更有成就感。现在还没有推倒自己面前的“大山”,却要成为“大山”的一部分,这从战略和情感上,都不应该是去哪儿的主动选择。

其实,这里面最为积极和着急是资本方百度。百度2011年以3亿美元控股去哪儿61.05%的股份,目前去哪儿市值33.5亿美元,百度占股54.8%,股票价值18.36亿美元,投资收益超过600%。

这里有一种可能是,百度和去哪儿管理层手里股份较多(约占75%),目前处于锁定状态,而可流通的股份较少,这样比较容易维持股价。去哪儿2013年11月1日在纳斯达克上市,解禁期为180天,也就是说,到即将来临的2014年5月初,去哪儿很有可能面临大规模套现。

我们再把去哪儿与它的“美国老师”Kayak对比:去哪儿在技术水平上好像没有领先Kayak,而且Kayak盈利,去哪儿则一直亏损。除了中国概念,去哪儿如何说服资本市场维持自己的高估值。百度方面又如何维持住去哪儿股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,同时不被美国做空机构恶意操作?

继续把故事讲下去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
笔者判断,最后可能有两个结局。

 

 

去哪儿上市前的股权架构(图片引自TechWeb)

结局一:合并成功,百度卖出去哪儿,成携程大股东。

若携程与去哪儿以1:2换股,最高兴的是百度。在去哪儿亏损的情况下,百度把去哪儿卖了一个好价钱,而自己手里的股份也变成了有携程背景的股份。这时候可以慢慢有节奏的套现,而不用担心去哪儿股份解禁对于股价的冲击。

从控制力上来看,百度也做了桩好生意。此前用3亿美元换来去哪儿的控股权,即3亿美元操控33亿美元。如果最后合并成功,两家公司市值之和过100亿,而且携程上市超过10年,股权相对分散,百度在合并后的公司中预计占股在15%-20%之间,是最大股东,也就是说,当初的3亿美元可以掌控100亿美元。

结局二:合并不成功,但悄悄套现,胜利大逃亡。

结局二的前提是百度为了高位套现而继续讲这个故事。资本市场的目光被话题吸引,而在谈判过程中,百度和去哪儿管理层则“打枪的不要,悄悄的套现”。一旦最后双方合并谈不拢,对目前的市场格局也没啥影响,这时候去哪儿的股价再跌下来,百度的选择就很多了。如果看好去哪儿的话可以用套现的资金在低位将股份买回来,继续保持控股的地位。也可以就此“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”。

 

 

送你离开,千里之外:看谁去谁留

 

 

如果真的两家合并成功,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,谁来主导未来的企业运作,而谁又将被送到“千里之外”,这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从最近两家CEO用内部邮件的形式进行隔空喊话来看,争夺处于胶着的状态,谁都不愿意放弃。

从两个领导人的眼界、能力和风格来分析,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,也有创业者伟大梦想和企业家坚韧的精神,没有谁更合适一说。从企业体量来看,应该是携程主导,但携程的OTA基因如何整合互联网基因的去哪儿,现在来看值得思考。未来怎么样,现在还是雾里看花,可能最后揭晓时,充满戏剧性。

整合虽易,取舍不易,且行且珍惜吧。

焦虑年代 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遇:看合并之后

说说大环境。2013年以来,百度和腾讯以及准备以千亿美元体量上市的阿里,三巨头都以“最后的盛宴”的心态,在进行“资本的圈地运动”。腾讯身段柔软,战略清晰,搜索给搜狗,电商给京东,视频给搜狐(几乎确定),腾讯只要求占股,不要求控股。百度在团购方面收购糯米,移动入口的91助手,视频有爱奇艺和PPS,旅游方面有去哪儿。阿里也是不缺钱的主儿,收购高德地图,还有穷游网,金融方面风生水起,还有正在申请IPO的新浪微博等等。

而从在线旅游来看,携程和去哪儿更像是在资本焦虑的年代,一场本不该发生的相遇。

以现在形势合并,很可能出现一家吃掉一家,或者以一家的业务模式为主导的情况,这其间还要夹杂复杂的管理层人事斗争。这其实是最差的结果。

笔者有一个大胆的设想,如果携程与去哪儿像这样“合并成功”了,其实是市场是出现了一个消化不良的“纸老虎”,这时其它小伙伴们机会就来了。

历史上两强合并的失败案例也数不胜数,如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,索尼与爱立信合作手机,诺基亚与西门子合作通信设备,还有TCL吞并汤姆逊,汽车领域有奔驰并购克莱斯勒。两强合并首先需要不是什么简单的市场份额相加,而是如何调和“企业文化”冲突而带来的内耗。

参照Priceline收购Kayak的先例,就没有着急进行整合,而是保持原样,让双方团队继续按照原有模式经营,只是把有希望的东西预先捡到自己的篮子里。而携程与去哪儿合并成功的关键,不在于谁吃掉谁,而是如何将两家企业进行“转基因”,从企业文化上进行整合升级,成为一家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在线旅游企业。

最后做一个总结。携程和去哪儿如果各自沿着自己现在的道路前进,在中国这个足够大的旅游市场上,同时承载两家百亿美元的企业是完全可能的。等到双方经过市场充分检验,都拥有成熟的业务模式,也都成为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旅游企业时,那个时候商讨合并或合作,可能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——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一个被资本安排而形成的意外相遇。
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